​北方巨兽:苏联/俄罗斯航母发展史

北方巨兽:苏联/俄罗斯航母发展史

苏联的航空母舰可谓命运多舛。苏联海军在苏军中的地位低,二战时期,苏联也仅有几艘战列舰与巡洋舰大型战舰。冷战开始后,苏联的航空母航正式起步很晚,在超级大国时代,前苏联曾经拥有过全球第二的强大海军,与美国海军在世界各大洋展开激烈竞争,但是在航空母舰这一项上,前苏联却与美国有着天壤之别,这一差距直到前苏联解体时也没有弥补上,其战斗力与美国落差很大,无论是舰队实力,还是航母吨位,舰载机数量都与美国不可同日而语。本文将对苏联和俄罗斯航母的发展历史和各级航母进行介绍。

一 苏联,俄罗斯海军的航母发展

(1)二战结束前的苏联航母发展

虽然苏联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航母“莫斯科”号一直到 1960 年代才正式完工, 但苏(俄)海军建立舰载航空兵的时间并不晚。一战爆发前后,俄国黑海舰队就已经改造出 2 艘水上飞机母舰“尼古拉一世”号和“亚历山大一世”号,排水量 9240 吨,载机 7-8 架,参与过对土耳其和德国海军的作战。战争期间,波罗的海舰队也改造了2 艘 3200 吨级的水上飞机母舰。1918-1922 年的俄国内战中, 红军、白军双方都使用大型飞艇式水上飞机执行过对陆轰炸任务,英国海军还帮助白军改造过 4 艘小型水机母舰。

苏联成立后,鉴于其海军实力在内战中受到很大削弱,希望继续完成沙皇政 府在 1914 年之前开工的大型舰艇。1925 年 7 月,红海军技术局制订了将未完工 的战列巡洋舰“伊兹梅尔”号(2.2 万吨级,当时完工程度约 65%)改造为大型 航母的计划,技术特征与华盛顿条约签署后列强利用主力舰改造的航母类似,外 观则模仿美国的“列克星顿”级。改造后的“伊兹梅尔”号拥有 8 门 183mm 主炮、 水线防护带和带装甲的飞行甲板,载机 50 架,可以视为苏联对法国改造“贝亚恩”号航母的回应。但当时苏联国内缺乏造舰资金、原材料和建造大型舰艇的基础设施,恶劣的国际形势也使其难以从国外获得成熟的舰载机技术,因此该计划 最终被放弃,“伊兹梅尔”号在 1931 年拆毁。

“伊兹梅尔”号

作为该工程的替代品,1927 年, 海军技术局又提出了将训练舰“共青团员”号改造为与英国“竞技神”号类似的 轻型航母的计划,排水量 12000 吨,航速 15 节,载机 42 架。但同样是由于资金 和技术困难,加之当时的苏联海军奉行近岸防御战略,对发展海航并无太大热情, “共青团员”号的改造计划也不了了之。进入 1930 年代,随着一五、二五计划后苏联经济的复苏和斯大林越发重视海军建设,红海军再度开始规划航母的建造工作。此时由于两大海军条约的限制,美日等国暂时停建正规航母,转而研究既安装巡洋舰主炮、又有飞行甲板的“航空巡洋舰”,甚至还提出了吨位更大的“航空战列舰”计划,引起了苏联方面的 兴趣。1937 年,苏联政府曾委托美国的吉布斯考克斯公司设计一型 3.5 万吨级 的航空战列舰,后者拿出的“第 10581 号方案”总吨位超过 6 万吨,拥有 6 门 18 英寸主炮、400mm 的水线装甲带和 40 架舰载机,航速 30 节,实际上已经远远 超出了当时造船技术的上限,计划很快夭折。1939年,苏联中央造船研究所转而自行设计出 1 万吨级、采用轻巡洋舰船体的 71A 轻型航母,载机 30 架,准备 建造 2 艘,但未及开工苏德战争就已爆发,被迫取消计划。

游戏中的“共青团员”号

在苏联的整个国防战略中,海军一直居于从属地位,这使苏联在设计和建造航母时经常陷入预算和技术要求上的困境。斯大林虽然在 1938 年批准通过了庞大的十年海军舰艇建造计划,但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仍是战列舰和大型巡洋舰,实际上已经落后于世界潮流。虽然在战争后期的 1944 年,苏联第 17 设计局依靠自身的努力,已经设计出了与英国的“光辉”级水平相当的 72 型舰队航母,并准备将战前开工、到当时尚未完成的 69 型战列巡洋舰“喀琅施塔得”号改造成 69AV 型航母,但因为得不到最高层的支持,全部在战争结束前取消。苏联海军同时决定在战后恢复建造在技术上已经落后的战列巡洋舰和火炮轻巡洋舰,在 1955 年前都不考虑建造航母。在二战结束时,苏联海军航母设计方案的水平以及造船工业建造大型舰艇的能力与英国大约相差十年,某些方面已经赶上法、德两国,最大的困难是没有及时研制可用的舰载机和缺乏实际操纵航母的经验。倘若奋起直追,苏联海军完全可能在 1950 年前拥有试验性质的航母和第一代舰载机,从而大大改变冷战初期全球的战略形势。但由于国家领导人的刚愎自用和军政界之间复杂残酷的斗争,苏联海军一直到二战结束也没有认清航母的重要性。1943-1944 年,在海军总司令库兹涅佐夫的努力下,苏联海军一度希望从美 国租借 2 艘“卡萨布兰卡”级护航航母,分别部署于北方舰队和太平洋舰队,并获得相应的 F4F、SBD、TBM 等舰载机,从而帮助苏联训练第一批航母飞行员和积累航母使用的经验。但美国以苏德战场不需要航母为由明确拒绝了苏方的要求,最后苏联海军仅获得英国旧战列舰“君权”号和美国旧式轻巡洋舰“密尔沃基” 号——这还是作为对苏方索取意大利海军主力舰未果的补偿。二战胜利后,苏军在波罗的海的斯德丁俘获了德国未完工的“齐柏林伯爵”号航母,经过细致的技术研究后作为靶舰击沉。

被苏军俘获的“齐柏林伯爵”号航母

(2)二战后的苏联/俄罗斯航母发展

作为斯大林在 1939 年提拔的海军领导者和规划者,海军人民委员兼海军司令员库兹涅佐夫上将(Nikolay G. Kuznetsov)支持苏联建造航母。“二战”期间, 他指令第17中央设计局(TsKB-17,即今天的圣彼得堡“涅夫斯基”设计局)进 行航母方案的研究,后者推出了与英国“光辉”级类似的 3 万吨级中型航母设计 案(第 72 号工程),后来又打算把未成的“喀琅施塔得”号战列巡洋舰改造成 航母(第 69AV 号工程)。但这些设想在 1945年全部落空了。斯大林决意在 1946-1955 年的十年里继续 完成战前设计的 5 艘“恰巴耶夫”级轻巡洋舰,并开工6艘4万吨的“斯大林格 勒”级战列巡洋舰和 30 艘“斯维尔德洛夫”级大型轻巡洋舰。所有这些军舰都 是基于 1930 年代的设计思想和海战模式炮制出来的,它们拥有大口径主炮和为 数不多的高射炮,防护薄弱,根本经受不住 1943-1945 年太平洋战场那种高强度 的空中打击。这显然是斯大林的独断专行造成的恶果:如果说他在 1938 年鼓吹大舰巨炮是为了缩短苏联与先进海军国家之间的差距,那么在海军航空兵已经大显身手的 1945 年,继续追逐这种过时的装备就很不理智了。当然,没有人有能力制约斯大林的大舰巨炮崇拜症,库兹涅佐夫能做的唯一补救不过是把 2 艘 15000 吨级轻型航母塞进领袖的大舰队计划。这两艘航母拥有 34 节的高速,搭载 30-40 架战斗机,它们将负责为那些防空火力贫弱的主力舰提供掩护。从这里可以看出,苏联的航空母舰从一开始就不是美国式的力量投射平台和争夺大范围制海、制空权的工具,甚至也不是获取区域制海权的核心;它们只是主力舰的附属品,后者才是制海权赖以寄托的中坚。

类似的思想在“二战”前夕的德、日、美等国海军中也出现过,如美国的 CV-4 “突击者”号就是为伴随战列舰活动而设计的,意大利未完工的“天鹰”号也是 这种只搭载战斗机的“主力舰护航航母”,但这类观念经过“二战”的洗礼已经 被抛弃了。而苏联直到 1945 年才开始论证这种原始的航母方案,它也就势必影响到之后苏联海军航母的发展,我们在“莫斯科”级、“基辅”级载机巡洋舰上都可以看到航母为某种“决战武器”服务的倾向。但斯大林即使是对这样的“跛脚航母”也不感冒。1947 年 1 月,他解除了包括库兹涅佐夫在内的一大批海军将领的职务,理由是“苏联海军未能在支持世界革命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也就是说在建造巡洋舰和传统水面舰艇上做的不够)。库兹涅佐夫先是被贬为海军学院院长,接着又被“发配”到太平洋舰队,军衔也降为中将。不过到了 1951 年 7 月,因为继任海军司令员的尤马舍夫(Ivan Yumashev)不堪重用,斯大林不得不恢复库兹涅佐夫的职务。后者在 1952 年再度递交了发展轻型航母的报告,航空工业人民委员部表示可以用在研的喷气式战斗机来武装航母,但主管造船的部长会议副主席马雷舍夫宣称建造航母会影响斯大林钟爱的巡洋舰项目,于是这一提议再度搁浅。几个月后,斯大林逝世(1953 年 3 月 5 日),库兹涅佐夫终于有机会继续他在航母问题上的探索了。1953 年 5 月 18 日,已经官复原职的上将提出了“舰队防空型航母”的设计指标:机库可以容纳 40 架 5.5 吨重的战斗机,安装 16 门 130mm 高平炮、32 门 45-57mm 高炮和 16 门 25mm 机炮,航速 35 节以上,排水量则未作要求。TsKB-17 根据 1939 年的第 71 号工程、1944 年的第 72 号工程以及研究德国未完成航母“齐柏林伯爵”号的有限经验,在 1954 年提出了 8 个设计方案,排水量在 2.7-3 万吨之间(后来进一步降低至 2.3-2.4 万吨),搭载 40 架喷气式战 斗机,并获得了“第 85 号工程”的立项名称。1954 年 10 月,库兹涅佐夫向新任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和国防部长布尔加宁提交了要求发展航母的报告,主张在 1956-1964 年为北方舰队和太平洋舰队各装备 2 艘防空型航母。

被誉为苏联航母之父的库兹涅佐夫

出乎他意料的是,这一提案遭到了赫鲁晓夫极其激烈的抨击——如果说斯大林是浪漫的怀旧主义者,一厢情愿地追求技术上已经落后的大舰巨炮,那么赫鲁晓夫就是激进的超前主义者,他对导弹、远程轰炸机、核武器等“终极兵器”有着毫不掩饰的欣赏,并认为传统的大型军舰已经过时。这一思想在“大清洗”前的苏联海军中就已发端,当时称为“青年学派”(Jeune Ecole,得名自 1870 年代法国鼓吹发展巡洋舰和鱼雷艇、批判战列舰的“青年学派”),他们继承了 “要塞舰队”的战略防御观念,又承认“陆主海从”的国情,受到陆军将领的追捧。赫鲁晓夫甚至宣称,苏联海军未来只须建造远洋潜艇和 5000 吨左右、安装反舰导弹的驱逐舰,现有的大型舰艇都是“浮动棺材”,应当彻底拆除。在这种情况下,库兹涅佐夫公开提出应当发展航母这种传统大型舰艇,后果是可想而知的。1955 年 5 月,在库兹涅佐夫突发心脏病后,赫鲁晓夫指派海军第一副司令员戈尔什科夫(Sergey Gorshkov)代理他的职务。五个月后发生了 “新罗西斯克”号战列舰爆沉的事故,赫鲁晓夫与国防部长朱可夫乘机指责库兹涅佐夫渎职。1956 年 2 月,这位悲剧人物第二次被降级为中将,随后遭到强制退役,不得从事与海军有关的工作,苏联早期航母的探索也就此告终。

苏联海军倚重的核潜艇

平心而论,对库兹涅佐夫以及苏联早期航母计划的命运做过多的“悲情”渲染是没有理由的。从技术特征上看,以护卫主力舰或单纯的防空作为设计目标的 航母是一种落后 15-20 年的概念,即使它们真的在 1960 年前后建造出来,很快也将随着“斯维尔德洛夫”级巡洋舰和“斯大林格勒”级战列巡洋舰的过时而变 成彻头彻尾的鸡肋;它们当然也可以尝试搭载其他类型的飞机,但因为吨位和主尺度太小、载机量少,性价比势必不高(美国在战后裁撤轻型航母就是因为这个 原因)。从时代背景上看,原子弹、战略轰炸机和远程制导武器的出现对主要大国海军的冲击是普遍的,美国和英国也出现了裁撤航母和常规武装、以战略空军为中心构想下一次大战的思潮,赫鲁晓夫的“浮动棺材论”绝不止是一种孤立的看法。苏联海军的问题和他们的美国同行一样:首先是还没有找到一种与新的技术环境和战争方式相契合的战略,其次才是不能为这种战略配备相应的手段(武器),简单地站在历史后端指责“赫鲁晓夫阻碍了苏联航母的起步”是既不严肃、又不真实的。

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航空母舰是现代海军中继潜艇之后的第二大有效武器……我承认,我也想让我们的海军拥有一些航母,但是我们负担不起费用。它们超出了我们的能力范围。”这一说法否定了一种流行的论调:苏联不发展航母是因为他们认定“航母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工具”。意识形态从来就不是 决定一种武器兴废的深层原因,问题在于“必要性”和“可能性”——前者设计战略思想和系统观念,后者则取决于技术和经济因素。作为库兹涅佐夫的继任者,戈尔什科夫上将本质上也属于“苏维埃海军学派”,他承认区域制海权的意义,认为苏联更需要一支平衡的舰队、而不是“超级兵器” (远程导弹、核潜艇等)来获取这种特定海域的行动自由。但超级武器并不是全无意义的,它们可以排除北约在苏联关心的决定性海域取得控制权的可能性,为苏联自己去获取这种控制权创造机会。所以戈尔什科夫在新上台时接受了赫鲁晓夫的某些见解,重点发展潜艇、反舰导弹和岸基航空兵;航母的研发虽然实际上还在秘密进行,但已经沦为设计部门自娱自乐的保留地了。到 1958 年为止,TsKB-17 还在自行设计某种“战斗机浮动基地”(设计师是主持了第 71 号、第 72 号和第 85 号工程的阿尔卡季·莫里恩),它的排水量为 3 万吨,搭载 30 架战斗机、4 架巡逻机和 2 架直升机,实际上是库兹涅佐夫那个护航航母方案换汤不换药的产物。

当然,依靠潜艇和岸基武器建立的保护圈并非全无漏洞。1955 年之后,美国海军作战部长伯克上将提出了“有限威慑”(Limited Deterrence)战略,在原有的航母战斗群之外加速建造可携带“北极星”洲际弹道导弹的核潜艇,以航母的机动性、核潜艇的隐秘性和导弹的远射程对苏联形成威慑。从 1958 年到 1965 年,美国相继建成 41 艘携带“北极星”导弹的核潜艇(即“41 艘换自由”工程), 这些潜艇可以在近 2000 公里外(这是“北极星”A1 的射程,最终的 A3 型射程 达 4600 公里)的地中海或挪威海对苏联发动核打击,而苏联既有的岸基反潜机完全不可能长时间跟踪和攻击它们。最便捷的方法是建造一种搭载一个分队直升机的反潜巡洋舰,它们可以前出到美国核潜艇活动的边缘地带,提前发现和攻击 “北极星”潜艇,也可以在本方水面舰队出航时为其提供反潜支援和掩护,水面舰艇则以反舰导弹保护反潜舰。这就是 1123 型反潜巡洋舰的由来,后来演化为苏联第一型直升机航母“莫斯科”级。

“莫斯科”级

“莫斯科”级从概念到实物的演化过程彰显了后发海军国家在应用新概念和新武器方面经常出现的毛病。海军在 1958 年向 TsKB-17 提出 1123 型(项目代号 “秃鹰”)的战术指标时,想要的只是一种 8000 吨级大型驱逐舰,后甲板搭载 8 架直升机,在1964年之前完成。但以萨维切耶夫(A. S. Savichev)为组长的设计组急不可耐地要把在研的所有反潜装备都集成到新舰上去,他们认为 8 架直升机只够完成发现和驱逐敌潜艇的任务,要对潜艇实施长期接触并进行有效攻击,载机量必须增加到 14 架,还要安装大型变深声呐、反潜导弹和火箭深弹 发射器。这样贪多求全的结果,1123 型的排水量从最初的 8000 吨膨胀到了 15000 吨,上层建筑臃肿不堪,而该型舰最初选定的船体和动力装置并未考虑到重量增 加的因素,致使完工后的军舰头重脚轻,适航性和抗浪性极差:这也是走向远洋不得不付的“学费”。无论如何,2 艘 1123 型已经是到 1960 年代末为止苏联实际建造完成的最大军舰了。1962 年底开工的“莫斯科”号在两年半之后下水,2号舰“列宁格勒” 号随即开工,到两舰全部服役已经是 1969 年了。它们的工程也为后续舰只的建造确立了规范:所有航母都在尼古拉耶夫南厂(第 444 船厂,现名黑海造船厂)兴建,该厂的 0 号船渠长 330 米、宽 40 米,可容纳 7 万吨级大型舰船,苏联解体前开工的 9 艘航母全部都是在 0 号船渠上建造的。

一种流行的说法认为,苏联把“莫斯科”级、“基辅”级甚至正规航母“库兹涅佐夫”级统称为“反潜巡洋舰”或“战术载机巡洋舰”是为了规避 1936 年 的《蒙特勒公约》,该公约曾对主力舰(战列舰、航母)在土耳其海峡的通过权进行限制。但核实相关条款后可以发现,蒙特勒公约限制的是非黑海沿岸国家主力舰的通过权——后来中国购买的“瓦良格”号舰体在土耳其海峡搁置多年无法通过,直接原因就是土方援引公约对地区外国家的限制、拒绝让该舰通过海峡, 而俄罗斯在 1991 年 11 月把“第比利斯”号从黑海调往摩尔曼斯克时就没有收到这种刁难。而条约对苏联这个黑海沿岸国家实际上是没有约束力的,后者完全可以利用公约未限制黑海沿岸国家舰船通过吨位的漏洞,自由地派航母驶入地中海。似是而非的“载机巡洋舰”称谓主要是为了麻痹苏联政府中反航母的“青年学派”。尽管“莫斯科”级存在适航性不佳、主机故障频发、机库尺寸过小等缺陷,但它们出色地完成了预定的反潜巡逻和搜索任务,其中“莫斯科”号最长的一次巡航达 222 天之久(1977 年 11 月到 1978 年 7 月)。1970 年,“莫斯科”级参加了苏联海军史上规模最大的“海洋”联合演习,1972年还进行了雅克-38 垂直 /短距起落战斗机的试飞。有了这两艘航空巡洋舰的存在,美国核潜艇从容不迫地自地中海发射“北极星”导弹的情况不可能轻易发生了。这使得最高当局产生了另一种想法:既然美国潜艇可以前出到地中海,苏联核潜艇能不能在飞机掩护下对美国发动反制打击呢?1143 型(“基辅”级)反潜巡洋舰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

当时苏联海军正为北方舰队建造搭载 12 枚 SS-N-8 战略导弹(射程 7700 公里)的“德尔塔”I 型核潜艇,希望能突破北约在格陵兰和英国之间设置的 GIUK 防线、对美国本土形成直接威胁。由于北约在 GIUK 一线配备了巡逻机和水面舰艇,苏联需要以一种兼具制空和制海能力的大型舰艇摧毁这些封锁力量,为潜艇创造突破的机会。TsKB-17 在“莫斯科”级的基础上换用了更大的舰体,前甲板安装 4 座双联装 SS-N-12“沙箱” 反舰导弹发射装置(射程 550 公里,需要由直升机提供中继制导)以及与“肯达”级巡洋舰相同的再装填设备,航空甲板上的直升机着降点由“莫斯科”级的 4 个增加到 6 个,最终确定为 7 个。因为前甲板和舰岛安装了大量导弹发射架和电子设备,后甲板面积不足,新舰在左舷设置了一道 4-6 度的斜角甲板来提供起降空间,这使得它们看上去和普通航母更加形似。1143型装备的最重要武器是 22 架雅克-38M“铁匠”A 垂直起降战斗机(实际搭载量一直在 12-13 架左右,辅以 19 架反潜直升机),这种 1971 年首飞的新型 飞机使得没有弹射器和滑跃甲板的苏联载机巡洋舰获得了一定的空中攻击力与采用分流套管和矢量喷口来提供升力的单发飞机“鹞”式不同,雅克-38M同时安装 3 台发动机,两台提供升力、一台用于巡航,出力更为强劲,这使得该机的有效载荷比“鹞”式(AV-8B)多 25%,速度也较快。但三发结构带来了自重过大、故障率高、操作烦琐以及机动性不佳的问题,使得雅克-38M 的最大航程只有 1300 公里,不到“鹞”式的一半,较小的机头整流罩内只能安装原始的 测距雷达(没有射控雷达),空战能力极其低下。到苏联解体为止,“铁匠”A 实际上一直被当作对敌攻击机来使用,为了保护这种复杂而脆弱的舰载机,1143 型不得不反过来又装备了大量中近程舰空导弹,这使得该型舰的外观比“莫斯科” 级还要臃肿复杂,人员则增加了近一倍之多。

“基辅”级四号舰巴库号

4艘1143型依然在尼古拉耶夫南厂兴建,首舰“基辅”号于 1970 年开工,两年半以后下水,1975 年底竣工,2-4 号舰分别以每 2-3 年一艘的速度接续建造。1977 年所有 1143 型被重新分类为“重型载机巡洋舰”,其中 3、4 号舰“新罗西斯克”号和“巴库”号不仅能搭载雅克-38,还可以使用研发中的雅克-141 超音速垂直起降战斗机。雅克-141依然采用“一推二升”的三发设计,但机体更大、系统更成熟,有效航程增加到 2100 公里,格斗性能和载荷也有明显提升(装 备与米格-29“支点”战斗机相同的雷达和头盔瞄准具)。不过这种新飞机直到 1987 年才完成首飞,1991年苏联解体前只生产出 4 架样机,最终也未能量产。“基辅”级的 4 号舰“巴库”号迟至 1982 年才告下水,该舰用 6 座双联装“沙箱”导弹发射装置取代了前 3 艘的 4 座双联装设置,但没有再装填设备。苏联海军为该舰安装了新研发的“望天”相控阵雷达和新型防空导弹,不过因为新增的电子设备性能不稳定,“巴库”号在 1987 年正式服役后的五年里一直在进行调试和改装。到该舰真正形成战斗力之时,苏联已经解体,而专为核潜艇的前出攻击设计的“基辅”级也全无用武之地了。

“基辅”级开工之时,正值戈尔什科夫建设“平衡舰队”和“主动性存在舰队”的事业走向巅峰。1964 年上台的新任总书记勃烈日涅夫一反赫鲁晓夫的激进主义路线,他从 1962 年古巴导弹危机的经验中发现:海军在伸张苏联的全球影响力、抗衡美国的遏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那“没有苏联的经济和军事介入,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事务都不可能得到彻底的解决”的野心尤其需要借助海军的支持。因此,从 1960 年代中期到 1980 年代初的近二十年间,苏联海军在大型水面舰艇、核潜艇和航空兵方面获得了可观的发展资金,实力一跃而上升为世界第二。正是因为苏联海军的井喷式发展,进入 1970 年代,俄国也出现了和同一时期的美国类似的“中型航母与大型航母之争”。美国海军的路线之争集中于要核动力超级航母还是中型常规动力航母,俄国海军路线之争的焦点则是要“重型载机巡洋舰”还是美国式的正规舰队航母。库兹涅佐夫时代的资深舰船设计师莫里恩(他参与了“莫斯科”级之前所有的航母研究项目)和 1967-1976 年担任国防部长的格列奇科元帅是舰队航母的支持者,他们认为:“基辅”级本质上是一种功能型军舰,它只能在敌方缺乏大型水面舰艇和航母的场合使用,如果遭遇“福莱斯特”级或“尼米兹”级这样的超级航母,美国人的 F-14 战斗机将把不可靠的 雅克-38 打得毫无还手之力,而俄舰是否有机会发射反舰导弹还是个问题(“沙 箱”只有在由直升机提供制导的情况下才能达到最大射程,而美军可以提前击落区区 2 架制导机)。为了更好地对抗这种威胁,或者按官方的话来说,“更好地支持世界革命”,苏联也应当建造美国式的大甲板航母。

1972 年,TsKB-17正式开始了代号 1160工程的大甲板航母设计,由莫里恩担任设计组长该方案与美国正在建造的“尼米兹”级航母极为类似,排水量 7.5 万吨,采用核动力,安装蒸汽弹射器和 3 台舷侧式升降机,以米格-23A 战斗机而不是舰空导弹作为制空工具,载机量近70 架。海军总司令部的建议是把排水量控制在 7 万吨以内,因为太大的船体无法在尼古拉耶夫建造;另外戈尔什科夫还担心合格的舰载机无法及时生产出来,为避免攻击力出现空窗期,应当为军舰安装反舰导弹。当 1160 方案呈递给格列奇科审核时,国防部长指着甲板下的导弹发射筒讥笑道:“为什么要加上这么些小零碎?就让我们的航母看上去和美国 人的一样好了,我们还要建造一支和他们一样的航母舰队。” 1973 年,1160 工程设计案获得海军、造船工业部和航空工业部的一致批准,但主管国防工业的中央书记乌斯季诺夫(Dmitriy Ustinov)对此感到不满,他要求暂缓建造该舰,首先在“基辅”级航母 3 号舰“新罗西斯克”号上进行弹射器和米格-23A 的测试,随后再决定是否要建造大甲板航母。由于“基辅”级既定的结构强度和空间安排,前一提议实际上完全不具备可操作性,“新罗西斯克” 号最终按原设计完工。

“新罗西斯克” 号

1974 年,国防工业委员会重新确定了代号 1153 工程的大甲板核动力航母项目,计划在 1978-1985 年间建成 2 艘同型舰,并于两年后确定了基本设计方案。1153 工程航母仍将在尼古拉耶夫建造,为此排水量被控制在 6 万吨,它将安装 和在研的“基洛夫”级核动力战列巡洋舰相同的推进装置以及 2 部蒸汽弹射器, 载机量 50-60 架。但海军和政府中的“青年学派”继续对大甲板航母进行攻击,副总参谋长、前海军副司令阿梅利科上将(Nikolay Ameliko)提出优先建造 2 艘新的反潜直升机航母(1020 工程),总参谋长奥加尔科夫元帅则赞成首先扩充核潜艇部队。雅科夫列夫飞机设计局总设计师、在苏联政界颇有影响力的雅科夫列夫院士(Alexander S. Yakovlev)也在四处活动,他一心要把雅克-38 及其后续机雅克-141 兜售给海军,担心常规布局的大甲板航母会影响垂直起降飞机的投资。最关键的是,大甲板航母的支持者格列奇科在 1976 年病逝,继任者刚好是他的反对者乌斯季诺夫,于是 1153 工程戛然而止,核动力和弹射器方面的研究也不得不暂时“刹车”。

1977 年,“基辅”级后续舰的研究重新开始进行,项目代号 1143.5,这显示新舰仍是上一代载机巡洋舰的直接延续。戈尔什科夫尽力使 1143.5 更适合制海作战的要求,它虽然没有安装弹射器,但拥有 12 度上翘的滑跃起飞甲板,可以使用比雅克-38 更重的固定翼舰载机。反舰导弹发射筒虽然也保留下来,但位置移到了甲板以下,这使得飞行甲板的可用面积大大增加,更类似美、法等国的正 规航母,而不是那些非驴非马的“载机巡洋舰”。它的主尺度比夭折的 1153 案略小,排水量约 5.5 万吨,载机量约 50 架,综合性能仍不如美国最后一型常规航母“小鹰”级,但差距毕竟大大缩小。1143.5 工程的首舰“里加”号(后更名为“勃列日涅夫”号,下水后再度更 名为“第比利斯”号)在 1982 年开工,1985 年底下水。它也是戈尔什科夫时代开工的最后一艘航母,这位缔造了一个黄金时代的海军元帅于 1985 年 2 月退休, 由前北方舰队司令切尔纳温海军元帅(Vladimir Chernavin)接任,后者任内开工了第 2 艘 1143.5 型“里加”号(与前一艘同名)。两舰都由拥有 900 吨级芬兰造龙门吊和全尺寸船台的乌克兰尼古拉耶夫船厂建造。在戈尔什科夫退休前三个月,大甲板核动力航母最顽固的反对者乌斯季诺夫元帅病死,这使得苏联海军中的“航母派”有机会让 1153 工程借尸还魂了。1987 年,代号 1143.7 的“第比利斯”级后续舰设计案获得批准,该舰的排水量超过 7 万吨,尺寸达到尼古拉耶夫厂 0 号船渠所能容纳的最大限度(长 324 米),既有滑跃起飞甲板、又有蒸汽弹射器,可以使用苏-27K 战斗机和雅克-44 固定翼预警机。这艘名为“乌里扬诺夫斯克”号的核动力航母于 1988 年 11 月正式开工,定于 1991 年下水,随后还将建造一艘同型舰。当时美国海军情报部门估计,苏联将以每两年一艘的速度继续建造航母,到 2010 年,苏联海军一线航母数量将增加到 15 艘(含“莫斯科”级和“基辅”级),彻底压倒美国。

但是,1991年12 月,苏联在一夜之间从世界上消失了,完工不足20%的“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被乌克兰政府下令拆毁,腾出船渠用于建造商船,完工度超过70%的“里加”号(后更名为“瓦良格”号)未来也岌岌可危。乌克兰还希望获得黑海舰队的 2 艘“莫斯科”级直升机母舰。作为苏联海军遗产的主要继承者,俄罗斯竭尽所能进行了反击:苏联解体前一个月,刚刚完工的“第比利斯”号以近乎逃亡的方式驶出土耳其海峡,经地中海和斯堪迪纳维亚半岛前往北摩尔曼斯克,成为俄罗斯海军的第一大舰。但这艘更名为“苏联海军元帅库兹涅佐夫”的航母也是随后十几年里俄罗斯唯一可用的航母。伴随不堪重负的雅克-38 在1992 年的最终退役和雅克-141 的夭折,4 艘“基辅”级和“莫斯科”级一样沦为了直升机航母,俄罗斯在 1990 年代初打算把它们兜售给中国或印度,但这两个新兴海军国家对这种俄国特色的“杂交航母”毫 无兴趣,它们的重型反舰导弹在后“冷战”时代也没有用武之地。部署在太平洋的“明斯克”号和“新罗西斯克”号因为主机缺乏维护而早早报废,在1995 年被当成废铁出售给了韩国,“基辅”号随后也遭遇类似的命运,在 2003 年卖给了一家中国拆船公司。同样由中国获得的还有乌克兰手里的“瓦良格”号,它在1998 年卖出2000万美元的价格,后来由中国海军加以重新武装。黑海的“莫斯科”号和“列宁格 勒”号则成为印度拆船商的猎物,全都在20世纪结束前解体完毕;甚至“苏联海军元帅戈尔什科夫”号(原“巴库”号)也成为了印度海军的一员,方式近乎屈辱——俄罗斯海军把这艘动力系统损坏的航母免费提供给印度,换取印方购买 米格-29K 舰载战斗机、并出资在俄罗斯对该舰进行现代化改装。这艘更名为“维克拉玛蒂亚”号的航母目前已经被交付,并在印度海军中服役。

“维克拉玛蒂亚”号

这样,到了21世纪已过去二十多年的今天,孤独的“库兹涅佐夫”号依然是俄罗斯海军硕果仅存的航母。该舰搭载的苏-33 战斗机已经在苏联解体后停产,数量日渐减少,俄军计划以与印度合资改进的米格-29K 来替换它们。“库兹涅佐夫”号自身也在2013年以后进行现代化改装,拆除累赘的SS-N-19 反舰导弹 发射筒,更换故障不断的主机,继续使用到 2025 年。尽管近年来俄罗斯经济状况有所改善,为海军建造新型航母的传闻也屡见于报端,但实际可能性始终不大:从技术角度看,苏联时代的所有航母都在乌克兰的尼古拉耶夫厂兴建,俄罗斯本身的造船厂并无建造航母经验;从印度的“维克拉玛蒂亚”号问题频发的改装工程看,俄罗斯要恢复设计和建造航母的能力也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从需求和目标看,今日的俄罗斯很大程度上是借助陆上优势和领土规模谋取国际利益,对航母的需求远不如苏联时代迫切,而苏联时代的航母设计思路和遗产也不适于今日的俄罗斯。如果只是为了执行对岸两栖支援、快速运输和各种辅助任务,流行的大甲板多用途航空支援舰会比航母经济得多。这意味着未来,硕果仅存的“库兹涅佐夫”仍将是俄罗斯唯一和最后的大型舰队航母。

仅存的硕果“库兹涅佐夫”号

在2016年,库兹涅佐夫号曾经被派往地中海执行任务,这也算是库兹涅佐夫号真正第一次参加实战,这艘航母第一次展现其战斗力。但是库兹涅佐夫号的状态不佳,一路上冒出的滚滚浓烟使其成为欧美追踪的对象。而且,库兹涅佐夫号搭载的苏-33舰载机和米格-29K舰载机均遭受了损失,这也影响到了其战斗力。在进入船厂维修之后,库兹涅佐夫号遭受了另一次损失,2018年10月发生的PD-50浮船坞沉没事故,让库兹涅佐夫号的维修工作遭遇严重冲击。俄罗斯《消息报》甚至报道消息人士的言论称,PD-50浮船坞的沉没将影响库兹涅佐夫号的命运,如果找不到PD-50浮船坞的替代方案,则库兹涅佐夫号的维护工作将难以完成,这艘6万吨级巨舰甚至可能面临直接退役的命运。

二 苏联/俄罗斯各级航母介绍

伊兹梅尔级舰队航母计划

一战爆发前夕的 1912 年,沙俄海军开始为波罗的海舰队建造 4 艘满载排水量 32500 吨、装备 12 门 356mm 三联装主炮、航速 26.5 节的“博罗季诺”级战列巡洋舰。它们拥有 240mm 的主装甲带和炮塔防护,并在俄国主力舰上首次采用破冰艏和 U 型减摇水舱设计,所以有时也被视为高速战列舰。战争爆发后,“博罗季 诺”级在德国订购的蒸汽轮机和主炮塔座圈滚珠轴承中断交付,在英国订购的主炮也只交付了1/4,结果虽然四艘舰在 1915-1916 年相继下水,却很快因为材料不足和工人罢工而停建。到 1917 年二月革命爆发时,四艘舰中完工程度最高的 “伊兹梅尔”号也只结束65%的工程量。历经国内战争和革命的动荡后,“伊兹梅尔”号的舰体在 1921 年被拖到喀琅施塔得搁置,初建的苏俄海军希望将其继续建成,以补充自二月革命以来一直在衰败的主力舰队。至于其余三艘未成的同型舰,由于其舰况不佳,继续完成需要的工作量也太大,在 1923 年出售给了德国拆船商解体。1922 年华盛顿条约签署后,美、日、法列强争相以未完工的主力舰改造成大型航母,引起了苏联的关注。1925 年 3 月,红海军提出将“伊兹梅尔”号改造为载机 50 架的舰队航母,基本设计与英国的“鹰”号近似,经费由出售三艘同型舰船体获得的款项拨出。同年 7 月,经政府批准,海军技术局开始规划该舰的改造方案,并广泛搜集国外类似舰艇的资料。设计草案提出航母的排水量为 2 万吨左右,航速 27 节,搭载 27 架战斗机、12 架攻击机、6 架侦察机和 5 架炮射观测机,同时安装有 8 门用于水面交战的 183mm 主炮。原有的 240mm 装甲带被拆除,保留 3 英寸的舷侧防护,飞行甲板上安装 2 英寸的水平装甲。海军特别技术 委员会估计,整个工程在当年年底可以起工,至 1928 年中完成,总预算约 1433.4 万卢布,其中舰体改造耗费 1060 万卢布,武器装备 373.4 万卢布。“伊兹梅尔”号的主尺度比法国的“贝亚恩”号和英国的“鹰”号略大,但小于美国的“列克星顿”级,理论上可以实现其设计指标。但苏联海军当时面临巨大的经济和技术困境:首先,苏俄严重缺乏航母建造和改装的经验,外部又受西方国家封锁,不可能及时自国外获得技术支持;俄国人缺少在军舰上起降固定翼飞机的经验,短期内也没有研制合用的舰载机的计划和能力;最重要的是,在经济形势极度严峻、军事预算有限的情况下,斯大林首先需要维持和扩充陆军以保卫国家安全,海军在国防中处于次要地位。这些因素最终决定了“伊兹梅尔” 号的命运:1926 年 3 月,红海军宣布中止该舰的航母改造计划。此后“伊兹梅尔”号的舰体继续搁置在波罗的海,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后作为废钢材拆除 回炉。1925年前后,红海军还计划将 1919 年因火灾损毁的战列舰“伏龙芝”号改 造为航母,设计方案和参数与“伊兹梅尔”号接近,只是长度略短,与法国的“贝亚恩”号接近;不过该计划同样因为预算和技术原因未能付诸实施。“伏龙芝” 号的船体后来改为宿泊舰一直使用到二战以后。

“伊兹梅尔”号

共青团员级轻型航母计划

“伊兹梅尔”号的航母改造方案被否决后,1927 年初,苏联海军中的航空兵 鼓吹者又提出了将波罗的海舰队训练舰“共青团员”号(Komsomolets)改造为 轻型航母的计划。海军技术局的设计人员认为,“伊兹梅尔”号工程被否决的主要原因是预算太高和技术含量太高,在苏联具备建造大型舰艇的国力和设计能力之前,改造性能一般、成本较低的轻型航母是最明智的选择。因此与其耗费大量工时和财力建造相当于英国“鹰”号大型航母的“伊兹梅尔”号,不如改造相当于“竞技神”号的轻型航母。“共青团员”号的改造方案就是这一思路的产物。从今天留下的设计图和资料看,“共青团员”号的改造方案与“竞技神”号 相当类似。该舰在轻巡洋舰大小的舰体上设置了一层机库和 137 米长的全通式飞 行甲板,上层建筑位于右舷中部,舰岛前后对称地安装有 2-4 座双联 102mm 炮。海军技术局为该舰设计的载机量为战斗机 26 架、攻击机 16 架,这个数字显然过高,实际载机量可能只有 20 架左右。由于原来的动力系统没有更改,“共青团员”号的主机功率只有 11000 马力,航速只有 15 节,飞行甲板和舷侧也缺少足够的装甲防护。红海军考虑在该舰完工后将其部署于波罗的海,负责舰载机的起 降测试和飞行员的训练,未来等苏联的大型弹射器研制成功后,也将在该舰上安 装两台以进行测试。由于吨位较小、航速低下且没有装甲防护,这个方案比之前 改造“伊兹梅尔”号的方案便宜很多。1927 年底,“共青团员”号的改造计划被提交给海军高层,但当时的苏联海 军司令员穆克列维奇(Romuald Muklevich)指责设计人员“没有认真把握国内 严峻的经济形势”,拒绝从有限的预算中拨出经费用于航母的研究。从整个苏联 军事战略的角度看,此时的红海军依然奉行近岸防御战略,事实上也不需要航母。“共青团员”号的改造方案随后就遭到否决,而苏联发展航母的构想也因此中断近十年之久。

苏联海军航空战列舰计划

1923 年,英国维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军舰设计主任、“纳尔逊”级战列舰的总设计师乔治·瑟斯顿爵士(Sir. George Thurston)在《布拉西海军年鉴》 上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航空战列舰”(Battle Carrier)构想:排水量 35000 吨,舰艏安装一座三联装 16 英寸主炮塔,舰尾安装一座双联 6 英寸副炮塔,前 后主炮间高出的一层设置一道全通式飞行甲板,载机量 40 架。当时的舆论认为,这种奇特的军舰可以兼任航空母舰和战列舰两个角色,是未来海军主力舰的发展方向。但由于华盛顿海军条约已经签署,根据条约的规定,美英日等海军强国在十年内已经不可能新建这种新型的主力舰,因此瑟斯顿爵士的设想只是停留在纸面阶段。另一方面,虽然华盛顿条约规定了海军五强可建造的巡洋舰的种类和单舰吨位、火力上限,却没有单独划定各国巡洋舰的总吨位限制(直至伦敦条约才对此 加以限制),因此英、美、日等国遂借助“航空战列舰”这一设计理念,开始研 究排水量 1 万吨以下,既装备 6-8 英寸主炮、又有飞行甲板的新舰种——“航空巡洋舰”。美国海军在 1930 年甚至专门设置了“飞行甲板巡洋舰”(Flight Deck Cruiser, CF)这一新舰种,并计划在 1931 年开工建造两艘排水量 1 万吨、装备 9 门 6 英寸主炮、载机 24 架的快速航空巡洋舰;日本海军也在 1932 年提出了 1.5 万吨级的苍龙级航空巡洋舰的构想。列强海军的这一新动向显然对缓慢复兴中的 苏联海军产生了影响。1935 年,苏联海军提出在未来五年内建造2艘3 万吨的大型航空巡洋舰,分别配备给北方舰队和太平洋舰队,要求航速可达 35 节以上,安装 9 门 12 英寸主 炮和 8 英寸舷侧装甲,载机 60 架。对比美国海军最大的一型航空巡洋舰设计 CF-1 案(12000 吨、33 节、3 门 8 英寸主炮、142mm 舷侧装甲、36 架舰载机),这一指标可以说很不切实际。第 1 中央船舶设计局随后就按照这一要求设计出了“X 型多用途大型巡洋舰”,各项指标更加合理化,排水量减少到 17000 吨,全长234 米,装备 4 座三联装 240mm 主炮,载机量只有 9 架,但可以携带大量水雷和航空燃料。X 案的航空甲板位于后部,与主流航空巡洋舰稍有差别,更近似瑞典海军“哥特兰”级巡洋舰的放大型,同时可以兼任补给母舰。不过因为预算的限制和大口径舰炮研发滞后,X 案并未着手建造。1936 年“海军假日”结束后,列强因为造舰吨位不再受限制,逐步放弃了“航空战列舰”之类的一揽子方案;特别是通过技术论证和风洞试验,发现这类军舰通常都存在系统协调性不佳,载机量少、火炮射界和载弹量受限制、防护布置也很困难的弊端,此后除了日本和瑞典还少量建造过之外,基本退出了主流战舰设计舞台。

不伦不类的航空战列舰

但苏联当时受西方技术封锁,对国外海军最新的理论和技术发展并不十分了解,所以依然在沿着“航空战列舰”、“航空巡洋舰”的“非主流”道路走 下去。1936 年,苏联在纽约设立了国营进出口公司,企图利用共同对抗日本为条件,换取美国向苏联出售主力舰设计资料和相关零部件。其中为了给计划中的 23 型战列舰(“苏联”级)提供技术参考,苏方也请美国的吉布斯·考克斯公司(Gibbs & Cox)代为设计一型 3.5 万吨级的航空战列舰,项目代号“第 10581 号工程”,要求航速达到 30 节,装备 9 门 16 英寸主炮和 14 英寸的舷侧装甲,载机量可达 60 架。吉布斯·考克斯公司创办于 1922 年,在此之前从未涉足过大型水面战舰的设计工作,该公司设计过的最大船只是 7000 吨级的土耳其总统游艇“萨瓦罗纳”号。美国海军批准了这项合同,条件是吉布斯·考克斯公司设计的图纸和资料在移交苏方之前先由美国海军审查,确保没有泄露美国军方机密。尽管存在着种种技术困难,但吉布斯·考克斯公司创始人之一、自学成才的海军设计师威廉·吉布斯(William F. Gibbs)自告奋勇地承担了整个项目的设计工作,并一举提出了包含 3 个子计划、最高排水量超过 7 万吨级的“大型航空战列舰”设计方案。三个方案在细节上略有不同,但都拥有3到4 座主炮塔(前 2 后 1 或前 2 后 2 排列),舰体中段为带有 2 台升降机的飞行甲板,右舷设置舰岛和烟囱,艏艉部分则与普通战列舰相同。在吉布斯提出的三个航空战列舰设计方案中,规模最大的 A 方案排水量高达 7.3 万吨,主炮选用 4 座双联 457mm 巨炮,水线装甲带厚度为400mm,此外还能 搭载 40 架舰载机,航速达 34 节;而规模最小的 C 方案也有 62000 吨排水量,安装 12 门 406mm 主炮,主装甲带 330mm。这种设计不光超出了苏联海军的造舰能力,甚至连当时的美国海军建造起来都有困难。1938 年,奉命前往纽约审核该方案的苏联海军代表团立即指出,A方案没有任何可行性,当时苏联无法研制如 此巨大口径的舰炮和大型舰用蒸汽轮机,正在建设中的新船厂也不足以建造如此大的舰体;C 方案有一定可行性,但性价比值得怀疑,需要进一步研究。为了验证航空战列舰的技术细节,苏联海军在中央空气流体动力学研究所的 大型风洞内进行了一系列实验,证实航空战列舰巨大的上层建筑、舰炮和斜角飞行甲板组合在一起会形成妨碍飞机起降作业的巨大干扰流。新建这样一艘航空战列舰的花费,要相当于同时建造一艘 5 万吨级战列舰和一艘 2 万吨级航母,而一艘航空战列舰的战斗力和生存能力则远远不及一艘战列舰加上一艘航空母舰(航空战列舰的燃料库是极易被摧毁的目标),因此“第 10581 号工程”很快遭到了否决——事实上,美国总统罗斯福、海军幕僚莱希上将、以及海军部长斯塔克对于吉布斯的三个方案流露出了不寻常的兴趣。美国海军试图向日本放出假情报,称美国也在开始建造类似的超级航空战列舰,以便诱使日本建造这种大而无当、 华而不实的怪物(但是日本人没有上当)。

1939 年 9 月,苏联入侵波兰之后,吉布斯·考克斯公司终止了同苏联的设计合同,并退还了余款。对混合型航空战列舰的青睐严重影响了苏联海军的发展。在英美日等海军强国由航母雏形期向成熟期迅速过渡的十年里,苏联海军依然迷恋于华而不实的航空战舰构想,错过了后发制人、缩短航母技术差距的宝贵时机。直到大清洗结束后,苏联海军才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航母设计也重新走上了更常规、更现实的道路。

第 69AV 号工程

苏联在完成两个五年计划后,重工业实力大增,此时斯大林也开始对扩充海军发生兴趣,希望从德国和意大利引进技术,为苏联海军建造大型主力舰。1936 年,红海军延请意大利安萨尔多造船公司为其设计了一种排水量 2.7 万吨、装备 9 门 10 英寸主炮的“大型巡洋舰”,次年以此方案为基础,责成第17 中央设计局为海军设计新型重巡洋舰,代号“第 69 号工程”。总设计师尼基钦以对抗德 国的“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和日本的金刚级高速战列舰为目标,为新重巡选择了 140mm 的舷侧装甲和 3 座双联 9 英寸主炮,排水量约 2.4 万吨,航速高达 33.3 节。但海军高层认为该方案的续航力不足以满足在太平洋地区的长途奔袭,火力相对于欧美等国的同类舰艇也没有优势,要求更改设计。1939 年 2 月,新 任总设计师别斯波罗夫将 69 型舰的主炮口径增加到 12 英寸,数量仍为 9 门,舷侧装甲增加到 230mm,续航力可达 8300 海里/14.5 节,排水量增加到 3.5 万吨。经过如此改进的 69 型其实已经成为战列巡洋舰,与美国的“阿拉斯加”级大巡相仿,只是动力系统和主炮都要依赖进口。1939 年 11 月,前两艘 69 型巡洋舰 “喀琅施塔得”号和“塞瓦斯托波尔”号分别在列宁格勒和尼古拉耶夫动工,预计在 1943 年前完成。1941 年 6 月 22 日,德国入侵苏联,来自德国的军事援助全部中断。69 型巡洋舰原本需要依靠德援获取主机和炮塔,此时只好停工。“喀琅施塔得”号在 1941 年秋天已经完成 40%,正在安装装甲带。列宁格勒围城战期间,该舰上的钢材不断被拆卸下来,用于修筑工事和其他军事用途,至 1944 年底已经严重破坏;完工仅12%的“塞瓦斯托波尔”号则在尼古拉耶夫工厂被德军俘虏,舰体在战争 期间被破坏殆尽,无法修复。1945 年 4 月,苏联海军科技委员会开始规划战后的海军建设工作。此时有人提出:“喀琅施塔得”号的舰体已经严重破坏,不适宜继续建造,该舰始于战前的设计也已经落后;但该舰的结构和防护都很均衡,可以改造为全新的大型航母。当时的海军司令员库兹涅佐夫上将支持建造航母,要求第 17 设计局进行技术论证,设计代号为“第 69AV 号工程”。第 17 设计局为该舰选用了与英国“光辉” 级航母类似的船型,舰艏为封闭式,上层建筑和烟囱位于右舷,前、中、后各设置一台升降机,其中中部升降机设置在靠近舷侧。全舰设置两层机库,载机量可达 76 架,并决定选用雅克-9K 式战斗机作为主力舰载机。由于保留了 120mm 的 舷侧防护、21 万马力的重巡洋舰主机和大量防空枪炮,该舰的航速可达 32 节, 是一艘攻守平衡、性能达到英美同时代航母水准的先进军舰。海军希望在 1945 年年底开始该舰的改造工程,最迟于 1948 年内建造,完工后部署于北方舰队。1945 年 4 月底,“第 69AV 号工程”的设计案被提交给海军人民委员会讨论, 但在斯大林本人的授意下遭到否决。斯大林坚持认为,航母是帝国主义的攻击武器,重巡洋舰才是破坏海上通商的最有效手段,苏联海军不需要航母。他同时还提出,“喀琅施塔得”号有望在战后继续建成,此时应继续保存舰体,同时向英美等国寻求租借 2 艘护航航母。实际上,由于苏联无法建造航母所需的大型蒸汽轮机,“第 69AV 号工程”即使继续进行也将面临动力装置“难产“的困境,斯大林时代苏联海军最先进的航母设计方案也就此胎死腹中。不过“喀琅施塔得” 号在二战后也没能恢复建造,该舰无动力和武装的残体在 1950 年代正式解体。喀琅施塔得在俄语中的直译为“王冠城”,位于圣彼得堡附近的芬兰湾中,自 1704 年以来就是俄国波罗的海舰队的主要基地。继这艘未完工的第一代“喀琅施塔得”号巡洋舰之后,苏联海军在 1968 年又将“克列斯塔”Ⅱ型反潜巡洋舰的首舰命名为“喀琅施塔得”号。

游戏中“喀琅施塔得”号

莫斯科级直升机航母

2 艘 1123 型反潜巡洋舰是为了对抗美国“41艘换自由”工程的第一代产品— —5 艘“乔治·华盛顿”级核潜艇而设计的,这种潜艇搭载 16 枚射程 1900 公里 的“北极星”A1 弹道导弹,可以在挪威海或地中海对苏联发动核打击,而性能不佳的苏联岸基反潜机却无法长时间监视和跟踪它们。可携带声呐浮标和反潜鱼雷的直升机是一种灵活高效的选择,但直升机的续航时间有限,要实现有效的反潜搜索和攻击,必须确保有2 架直升机始终处于升空状态(法国的 PH-75 直升机航母也提出了类似的战术指标);如果把每个直升机编队连续执行任务的时间设定为 15 天,那么至少要有 8 架飞机轮换才能达到要求。这就是 1959 年 1 月 31 日戈尔什科夫为新型反潜巡洋舰提出的设计指标:搭载直升机 8 架以上,既可以单独搜索和攻击美国核潜艇,又可以担当本方水面舰艇编队的反潜护航任务。TsKB-17 提出了两个方案,一是以未完工的“斯维尔德洛夫”级巡洋舰的船体改造的 15000 吨级轻型航母(有 5 艘已下水的该型舰在赫鲁晓夫上台后停工),二是新建一种 7000-8000 吨的小型载机舰,海军高层选中了后者。1123 型以巡洋舰式的前半截上层建筑“混搭”后半截航空甲板而著称,这一设计并非别出心裁,而是设计部门与海军间的矛盾所致:海军高层忌惮于赫鲁晓 夫厌恶大舰的意志,坚决要求削减排水量,为此选用了“肯达”级巡洋舰的小舰 体、上层建筑布局和主机加以“微扩”;而设计部门贪多求全,希望把变深声呐、 反潜导弹、火箭深弹发射架和自卫用的防空导弹等新设备全部集成到军舰上,以便在恶劣海况下(届时直升机可能无法使用)执行全天候反潜任务。而直升机的搭载数量也是水涨船高,最初为 8 架,后来因 TsKB-17 的要求逐步上升到 14 架。增加的导弹发射架和电子设备全部堆砌在巡洋舰式的上层建筑周围,后半截的航空甲板和舰体内部的机库也因载机量增加而水涨船高,这样一来,最初设定的吨位和人员编制限额就远远不够了。

海军高层、TsKB-17 以及负责直升机开发的卡莫夫设计局为此多次爆发争执,军舰设计一改再改,最后赫鲁晓夫本人在 1962 年夏天视察北方舰队时拍板:优先满足反潜武器的射程需求,搁置吨位限制,1123 型的设计方案才最终确定——标准排水量 11300 吨,航速 29 节,乘员 541 人。1123 型首舰“莫斯科”号于 1962 年底在尼古拉耶夫船厂开工,两年半以后下水,直到 1967 年底才正式服役,配备给黑海舰队。尽管排水量方面的限制已经放宽,但该舰安装的 SUW-N-1 反潜导弹、SA-N-3 舰空导弹和“牝马尾”变深声呐的实际重量还是远远超过了最初的估计,这使得军舰的实际排水量达到 15000 吨以上,而过小的巡洋舰舰体重心太高、抗浪性差,显得头重脚轻。吨位膨胀还造成动力系统故障频发:“莫斯科”级的主机与“肯达”级完全相同,后者长 141.7 米、宽 15.8 米,排水量 4400 吨,而“莫斯科”级的吨位是其三倍以上,虽然设计航速达到 28.5 节,实际却只能开到 24 节左右。1975 年“莫斯科” 号的机舱火灾据信也与高速航行中主机过热有关。从战术性能看,“莫斯科”级还是大体实现了最初的设计目标。该舰拥有 81 ×31 米的飞行甲板,设置 4 个直升机起降点和 2 部小型升降机,下方的机库可 容纳 12 架卡-25PL“荷尔蒙”A 反潜直升机;上层建筑尾部另有一个可容纳 2 架 大型直升机的机库,用于 14 吨重的米-14PL 大型反潜直升机(因为尺寸和重量过大、不能由升降机送入甲板下的机库),有时也搭载中继制导直升机。1968 年 9-10 月,“莫斯科”号由黑海驶入地中海,在 48 天中航行了 11000 海里,完成直升机起降 400 余架次;次年 2 号舰“列宁格勒”号也加入黑海舰队,它们都参加了 1970 年的“海洋”演习。当时中地中海是美国弹道导弹核潜艇对苏联进行核打击的必经之路,黑海舰队通常将 1 艘“莫斯科”级与 1 艘“克列斯塔”II 级反潜巡洋舰(安装有 SS-N-14 反潜导弹)合编为一组,在地中海进行长时间的 反潜巡逻和训练,另一艘留在黑海检修或改装。1972 年,“莫斯科”号还进行了雅克-38 垂直起降战斗机的起降试验。不过“莫斯科”级的防空能力毕竟太弱,不足以应对 1970 年代之后的空中力 量,加上适航性不佳、远洋活动能力受限,在 1970 年代中期以后就不再承担核 心反潜任务了。

1973-1974 年,“列宁格勒”号搭载 2 架米-8“河马”扫雷直升 机前往中东,协助埃及扫除第三次中东战争期间布设于苏伊士运河南口的水雷;1977-1978 年,“莫斯科”号还创造了连续战斗巡航 222 天的纪录。进入 1980 年代,苏联海军主要将这两艘军舰作为远洋训练舰和进行“炮舰外交”的工具使用,如“列宁格勒”号在 1980 年夏天巡访了东南欧多个国家,1984 年 3-4 月又在加勒比海活动,表示对古巴的支持。每年夏季它们在地中海巡弋时,都会成为北约飞机和舰船跟拍的焦点对象。1991年苏联解体之际,“列宁格勒”号已经因主机故障处于报废状态,该舰随后出售给印度解体。身为黑海舰队旗舰的“莫斯科”号则成为俄罗斯第一艘列籍为航母的军舰,当时该舰刚刚在塞瓦斯托波尔完成检修,舰况尚佳。但乌克兰与俄罗斯对黑海舰队的争夺影响到了“莫斯科”号的归宿,该舰在 1993 年春天 完成最后一次远洋巡航后,就因乌克兰方面的坚持而不再出港,搁置在塞瓦斯托波尔北港。1995 年 4 月 27 日,俄罗斯海军将该舰转入预备役,一个月后又把“莫斯科”号这一舰名让渡给了新完工的“光荣”级导弹巡洋舰。此后原“莫斯科” 号以“保管舰第 108 号”的名义继续搁置在塞瓦斯托波尔,1996 年十月革命节最后一次升起海军旗,次年拖往印度解体。

基辅级

如果说 1123 型反潜巡洋舰(“莫斯科”级)带有明显的防御性色彩,是为搜索和攻击敌方核潜艇而准备的直升机航母,那么随后的 1143 型就更富于攻击性:它是为掩护北方舰队的“德尔塔”I 型核潜艇前出挪威海、突破北约的 GIUK 封锁线而设计的,1968 年 10 月 16 日向 TsKB-17 下达战术指标。考虑到北约在 GIUK 封锁线附近可能配备水面舰艇和 P-3 巡逻机,1143 型不仅将搭载可携带常规炸弹和空舰武器的战斗机(研发中的雅克-38“铁匠”),自身也要安装大量反舰导弹;又因为雅克-38 没有射控雷达、缺乏空战能力,母舰还须装备舰空导弹来保护舰载机。TsKB-17 为1143 型选用了比“莫斯科”级长整整 70 米的船体,设计排水量超过 3 万吨,是到 1970 年为止苏联建造的最大军舰。为强化反舰能力,前甲板设置有 4 座双联装 SS-N-12“沙箱”反舰导弹发射架,附带与“肯达”级巡洋舰 相同的再装填设备,在由卡-25TS 直升机提供中继制导时射程可达 550 公里,可以携带核弹头;这种粗糙但“生猛”的武器可以有效弥补俄国海航在远程攻击力方面的不足。反潜装备则与“莫斯科”级大致相同,都安装有 1 部低频舰壳声呐、 1 部中频变深声呐和 SUW-N-1 反潜导弹发射架。最大的亮点在于航空设备—— 1143 型可以搭载雅科夫列夫设计局研发的雅克-38M“铁匠”A 垂直起降战斗机,虽然这种飞机结构复杂、故障率奇高且缺乏空战能力,但它的出现毕竟为俄国反潜巡洋舰提供了更可靠的制空手段,在突破 GIUK 封锁线时,携带 AA-8“蚜虫” 空空导弹的雅克-38 可以提前驱逐北约的 P-3 反潜机。不过“铁匠”的性能毕竟 一般,1143 型还是安装了大量舰空导弹来自卫。“莫斯科”级受尺寸所限,飞行甲板上只有 4 个直升机起降点,而 1143 型的 飞行甲板延长到了 195 米,直升机起降点增加到 6 个。不过该型舰需要同时操作 雅克-38 和卡-25/27,而上层建筑因为堆砌了防空导弹发射架和电子设备,比“莫斯科”级更加臃肿,飞行甲板的有效宽度只有 20.7 米,对安全性和起降能力影 响很大。设计组不得不采取补救措施,在左舷增加了一个 4-5 度的斜角甲板,直 升机起降点设在斜角甲板上,这样一来该型舰的外观就和普通舰队航母更像了。不过一般航母的斜角甲板主要用于舰载机起降时的滑跑或弹射,而 1143 型的斜 角甲板没有此功能(雅克-38 采用垂直起飞方式),纯粹是为扩大飞行甲板可用面积想出来的临时措施。经此扩大,该型舰的载机量增加到“铁匠”22 架、直升机 10-15 架,实际一般搭载直升机 20 架、“铁匠”12-13 架,后者通常只有 1/2 可出动。1970 年 7 月,1143 型首舰“基辅”号在尼古拉耶夫南厂开工,两年半之后下水,后续各舰则以 2-3 年一艘的速度接续开工。1977 年之后,它们被重新划分为战术载机巡洋舰(TAKR)。由于完工时间相隔较长,后续几艘军舰在细节上与首舰有所不同,如 2 号舰“明斯克”号以新型声呐取代了“基辅”号上的“麋颚” 和“牝马尾”,机库空间设置也更合理。1978 年底下水的 3 号舰“新罗西斯克” 号取消了 SA-N-4 舰空导弹发射架(原定更换为 SA-N-9“长手套”舰空导弹垂直 发射单元,后未安装),增加了燃料携带量;海军方面曾计划为该舰加装弹射器, 后因飞机设计局、军舰设计组和海军高层未能达成一致而取消,改为搭载新型雅 克-141 垂直起降战斗机(1987 年首飞,苏联解体后项目取消)。4 号舰“巴库” 号的改动幅度更大——该舰取消了过时的 SA-N-3 中程舰空导弹、SUW-N-1 反潜 导弹发射架和 SA-N-4 点防御导弹,改为 24 个 SA-N-9 垂发导弹单元,舰艏的“沙箱”导弹发射筒增加到 12 个。为了给正在研发的 1143.5 型航母提供技术验证, “巴库”号还安装了“望天”相控阵雷达系统;不过新设备的稳定性和系统兼容度存在问题,以至于该舰在 1987 年服役后一直处于调试和改装中,到 1992 年正 式形成战斗力时,苏联已经不存在了。

作为苏联航母发展史上的承前启后者,“基辅”级的意义是复杂的。一方面,它们的建造时间极长、数量又太少,以至于很难达成彻底突破 GIUK 封锁线的目标。“明斯克”号和“新罗西斯克”号完工后即调配到太平洋舰队,“巴库”号 则迟迟未能完工,真正留在北方舰队充当反潜和区域制海中枢的只有首舰“基辅” 号。而雅克-38 的航程、机动性和妥善率着实惨不忍睹,以至于很难真正扮演区域制海-制空权的争夺者。另一方面,苏联设计师在“基辅”级的设计中探索了斜角甲板、相控阵雷达、垂发舰空导弹装置等技术,雅克-38 也开始试验短距起飞、以提升有效载荷,这些尝试对后来的“库兹涅佐夫”级意义重大。苏联海军还逐步认识到舰载航空兵对两栖登陆和近岸火力支援极有帮助,1981 年夏季的波罗的海“西方-81”演习中,“基辅”号就出动多架雅克-38 进行了对地轰炸和火力支援行动——实际上,这也是缺陷颇多的雅克-38 能够完全胜任的唯一一项工作。1991 年苏联解体时,4 艘“基辅”级有 2 艘在北方舰队、2 艘在太平洋舰队。由于俄罗斯海军在 1992 年初退役了故障率极高的雅克-38,而后续的雅克-141 未能继续开发下去,1143 型实际上已经沦为直升机航母。在太平洋的“明斯克” 号和“新罗西斯克”号舰况最为恶劣,海参崴港缺乏航母停泊和维护的必要设备, 致使两舰主机长期超负荷运转,到 1993 年就被迫停用。两年之后,处于不断颓败中之的太平洋舰队把两舰作为废钢铁卖给韩国最大的钢铁生产厂商——浦项钢铁。“新罗西斯克”号随即拖往韩国,在浦项被拆毁。而“明斯克”号拖抵韩国时恰逢亚洲金融危机,浦项钢铁遂将其转售给一家中国公司,于 1999 年拖至广州文冲船厂进行拆卸和改装,2000 年 5 月拖到深圳大鹏湾,成为一座海上主题公园,至今仍在对外开放。至于留在北方舰队的两舰,“基辅”号在 1993 年与太平洋舰队的两舰同时停 用,作为保管舰搁置起来。十年之后,该舰已不可能重新启用,遂于 1996 年作为废钢铁卖给中国天津一家拆船公司。“基辅”号抵达中国后,经双方重新协商,也被改造成海上主题公园,停泊在天津汉沽的八卦滩。由于在改造工程中破坏了舰体结构(在舷侧靠近水线的部分开口以架设观光通道),该舰和“明斯克”号 一样已不可能重新用于军事用途。至于最晚完工的“巴库”号,该舰在 1991 年重新命名为“苏联海军元帅戈尔什科夫”号,继续系泊在摩尔曼斯克的谢夫莫尔普特船厂。1994 年 2 月,该舰机舱发生火灾,锅炉全部损坏,经费短缺的俄罗斯海军只好将该舰封存起来。2004 年,经过近四年的协商,该舰作为俄罗斯和印度军事合作计划的一部分被“赠予”印度海军,由印方出资在俄国进行全面改装。

“明斯克”号

苏联海军元帅库兹涅佐夫级

作为 1153 工程流产之后的替代品,1143.5 工程重型载机巡洋舰本质上仍是“杂交航母”迈向大型舰队航母过程中的过渡产物,它也是红海军中的航母派尽量利用现有技术建设有力的舰载航空兵的尝试。与激进的 1153 案相比,新舰的吨位和载机量略小,标准排水量约 6 万吨,船体尺寸仍控制在尼古拉耶夫厂 0 号船渠所能容纳的范围内。核动力和弹射起飞方式也被放弃,仍采用 20 万马力的蒸汽轮机,舰艏设置一道上翘 12 度的滑跃起飞甲板,在研的苏-27K 重型战斗机(后命名为苏-33)可以以满负荷状态从舰尾开始滑跑、借助该甲板起飞,但仍无法使用固定翼预警机。为了有效使用舰载战斗机,1143.5 型不再像“基辅” 级那样在甲板上安装大量反舰导弹发射筒,但一半是出于思维惯性,一半是出于决策者对“载机巡洋舰”反舰功能的强调,该型舰依然安装了 12 座 SS-N-19“海 难”反舰导弹发射装置。这种射程 550-625 公里的远程反舰导弹装载在滑跃甲板前下方的垂直发射单元内,飞机起降时不能使用,对甲板的结构强度也有影响。事实上,一直有研究者认为苏联海军坚持在 1143.5 型上装备“海难”的唯一原因是它太大了:除了“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和“奥斯卡”级飞航导弹核潜艇,只有 1143.5 型有足够的空间容纳这种导弹。与同一时期的美国航母相比,1143.5 型的吨位比“尼米兹”级小、但大于“小鹰”级,长度比美国航母短 1/10,两台升降机全部安装在右舷(均为舷侧式)。为了担当编队指挥舰,“巴库”号安装有“望天”相控阵雷达的巨大舰岛在本型舰上保留了下来,电子设备较“基辅”级则又有了更新。不过 1143.5 型在航空能力上较美国航母仍有差距:滑跃起飞方式较蒸汽弹射更受人员素质和起飞条件的限制,巨大的反舰导弹又挤占了舰体内部的空间,使得该舰的机库较美国航母小得多。作为对比,“小鹰”级在 20 世纪最后十年的舰载机总数一般为 80 架,而 1143.5 型的最大载机量也不过 65 架。尽管苏-27K 的研制成功使得苏联第一次拥有了性能与美国飞机持平的舰载战斗机,但系统方面的差距和用兵思路的偏差使得苏联海军依然要靠反舰导弹去争夺制海,很难真正确立对关键海上通道的控制。 1143.5 型首舰“里加”号于 1983 年 11 月在尼古拉耶夫厂开工,其间为纪念去世的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曾一度更名为“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号,1985 年下水后重新确定舰名为“第比利斯”号。1989 年 11 月 1 日,苏霍伊设计局试飞员普加乔夫驾驶苏-27K 战斗机第一次降落在该舰上,但整艘军舰直到 1990 年 12 月 25 日才正式服役。

此时苏联政权已处于风雨飘摇的阶段,为防止海军第一大舰“第比利斯”号被乌克兰扣留,俄联邦总统叶利钦在 1991 年 11 月紧急将该舰的编制转到北方舰队,甲板空空如也的“第比利斯”号穿过土耳其海峡,经地中海和斯堪迪纳维亚半岛向北航行,最终抵达摩尔曼斯克。而 1988 年底下水、完工约 70%的 2 号舰“瓦良格”号(初名“里加”号)则由乌克兰接管,在 1992 年 1 月停工。“库兹涅佐夫”级在苏联解体后的命运是坎坷的。首舰“库兹涅佐夫”号虽 然为俄罗斯海军第一大舰,但在 1995 年之前一直缺乏可用的舰载机。1995 年 12 月,第一个团 24 架苏-33 调试完毕,该舰才前往地中海进行了为期 90 天的远航 训练,正式形成战斗力。卡莫夫设计局后来还在卡-27 型直升机上加装搜索雷达,称为卡-31 预警直升机,强化“库兹涅佐夫”号的侦察和防空能力。但俄罗斯海军长期惨淡经营的状况还是严重影响了“库兹涅佐夫”号的舰况,在 1996 年初的远航后,该舰直到 2003 年底才重新出现在海上,随后保持每年出航一次、维持最低限度的训练和作战部署的状态,舰载的苏-33 飞机则多次因事故而损失。到 2007 年底,“库兹涅佐夫”号终于开始了正式服役后第二次地中海远航,为 期约三个月,其间进行了苏-33 的起降练习,此后在 2008-2009 年和 2011-2012 年又各进行了一次远航。从最近几年“库兹涅佐夫”号的出动情况看,其舰况较苏联解体之初已经有了明显改善,但舰载的一个团苏-33 系生产于1990 年代初,此后已告停产,也就是说舰载机用一架少一架,处于后继无着的状态。

库兹涅佐夫搭载的苏-33

“库兹涅佐夫”级的 2 号舰“瓦良格”号,该舰在开工阶段并未向船厂方面支付建造费用,等于是尼古拉耶夫厂自筹资金在造船(据“瓦良格”号总建 造师谢列金的回忆)。1993 年俄罗斯海军一度表示愿意出资完成剩余的工程,但乌克兰政府不仅要求俄方支付军舰全款,而且希望把该舰的前途和俄乌两国间 的债务问题挂钩,遭到俄方拒绝,于是“瓦良格”号问题成为悬案。1995 年俄罗斯决定将瓦良格号从俄罗斯海军编制退出,并且作为偿还债务的替代品送交予乌克兰;乌克兰政府则决定将瓦良格号交给黑海造船厂自行处置。厂方拆除了舰 上已经安装的机电设备,随后在 1998 年以 2000 万美元的价格将其售予澳门创律旅游娱乐公司。因为土耳其政府拒绝批准该舰通过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瓦良格”号随后在黑海搁置近两年之久,最终在中国与土耳其达成旅游及商贸协议后,于 2001 年 11 月由拖船拖曳穿过海峡,2002 年 3 月抵达大连。该舰在大连造船厂搁置近三年,于 2005 年开始重新修复和改造,2012 年竣工,成为中国海军航母“辽宁”号。

中国海军“辽宁”号

乌里扬诺夫斯克级

作为“里加”级(“第比利斯”级/“库兹涅佐夫”级)的后继者,1143.7 型航空母舰可以说是夭折的 1153 型在新技术条件下的复活。它的船型和上层建筑与“库兹涅佐夫”级几乎完全相同,但舰体长 1/10,斜角甲板安装有 2 台首次在苏联航母上出现的蒸汽弹射器,不仅能起飞满负荷的苏-33 战斗机,还可以使用雅克-44 固定翼预警机。不过舰艏的滑跃起飞甲板也被保留下来,可能是为了综合评估滑跃甲板与弹射器的使用效率。该舰的动力采用“基洛夫”级核动力战列巡洋舰的 KN-3 型核反应堆,共安装 4 台,输出功率达 28 万马力,航速 30 节。虽然飞行甲板之下的 12 座“花岗岩”反舰导弹发射筒依然保留下来,但从总体技术特征和用兵思路看,这种 6.5 万吨级的大型航母更类似美国的“尼米兹” 级(或者说核动力化的“小鹰”级),假以时日,苏联或许将彻底告别“要塞舰队”,建成一支以大型核动力航母为基干的远洋海军。1143.7 型最初计划建造 2 艘,首舰原定舰名为“克里姆林”号,但在 1988 年底开工时选定的正式名称为“乌里扬诺夫斯克”号(乌里扬诺夫是列宁的原姓。其出生地辛比尔斯克在 1924 年改名为乌里扬诺夫斯克)。该舰计划于 1991 年下 水,2 号舰则在“乌里扬诺夫斯克”号下水后开始建造。不过到 1991 年夏天,动荡的政治局势和财政状况使得“乌里扬诺夫斯克”号的工程已不可能继续下去, 11 月 1 日,末代苏联海军司令切尔纳温元帅决定取消该舰的建造。次年2月4 日,完工20%的舰体开始拆毁,三年后废料出售完毕。同级 2 号舰则从未正式开工。有资料称,如果“乌里扬诺夫斯克”号在苏联解体后由俄罗斯支付费用继续建造,则其正式服役时的舰名很可能改为“彼得大帝”号。

乌里扬诺夫斯克级想象完成图

(芝兰学社)

相关推荐

​“美团”创始人王兴

​“美团”创始人王兴

116

“美团”创始人王兴 1979年,他出生于福建龙岩 1997年,保送清华大学读工程无线电专业 2001年,清华大学毕业,赴美留学 2004年,放弃美国学业回国创业 2005年,创办校内网 2006年,校内...

​四川话百科:有一种串门儿叫“走人户”

134

四川话百科:有一种串门儿叫“走人户” 要点get 走哪家“人户”,都打不得“甩手”。 跟我读 走人户【zǒu rén fù】 词释义 “走人户”,就是走亲访友。 清刘省三《跻春台》卷二《...

​每天学一幅简笔画-各种天气的简笔画大全

​每天学一幅简笔画-各种天气的简笔画大全

129

每天学一幅简笔画-各种天气的简笔画大全 不同的天气怎么画呢?不同的天气都有不同的特点,今天素材之家简笔画为大家整理了很齐全 天气简笔画图片大全 。大家可以按照这些画法画...

​老千2申世京大尺度饰演豪放女 拒绝“裸替”

​老千2申世京大尺度饰演豪放女 拒绝“裸替”

139

老千2申世京大尺度饰演豪放女 拒绝“裸替” 申世京表示邂逅最期待的角色,不能因为有裸戏就放弃。而对于传出的“裸替”一事,她甚至感到委屈,因为为了这场裸戏她也付出了诸多...

​《桂花蒸》作者:大姑娘浪

​《桂花蒸》作者:大姑娘浪

163

《桂花蒸》作者:大姑娘浪 书名《桂花蒸》 作者:大姑娘浪 文案 许彦卿看着一只小蠓虫掉进灯油里, 愈挣扎愈深陷,他嗓音温润起来: “一见钟情不过是见色起意, 吾不是这样的人...

​女性私护怎么做?

​女性私护怎么做?

174

女性私护怎么做? 对于私处护理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朋友来问 梓娜 小编,其实无论有没有性生活,平时的卫生我们都应该去注意,尤其是到了炎热的夏季很容易出汗滋生很多细菌,所...

​残疾人证申请及办理流程

166

残疾人证申请及办理流程 首次申请办残疾人证的申请人,需准备申请人居民身份证、户口簿原件和3张两寸近期免冠白底照片,向户籍所在地街道残联办提出申请,如实填写申请表。 申...

​nba球员那么多,叫福克斯的好像就这两位

​nba球员那么多,叫福克斯的好像就这两位

168

nba球员那么多,叫福克斯的好像就这两位 nba继续停摆中,没有比赛看球迷们想必也是相当郁闷,历史上效力过NBA的球员那是相当多,不过印象中叫福克斯的好像就这两位。 里克福克斯...

​FPX电子竞技俱乐部官方发布LPL夏季赛大名单

​FPX电子竞技俱乐部官方发布LPL夏季赛大名单

159

FPX电子竞技俱乐部官方发布LPL夏季赛大名单 FPX电子竞技俱乐部官方发布了英雄联盟2021LPL夏季赛的队伍大名单,春季赛来补全打野位的选手Beichuan将回归二队FPB,原FPB首发AD选手River加入...

​CF最新武器升级BUG出炉:升级材料无限购买!

​CF最新武器升级BUG出炉:升级材料无限购买!

208

CF最新武器升级BUG出炉:升级材料无限购买! 自从穿越火线3月新版本推出武器更新系统之后,许多普通玩家每天都在不断积攒火线币以购买升级材料,为了最终那把不输英雄级武器的皇...

​粟裕儿子粟寒生的故事

121

粟裕儿子粟寒生的故事 粟裕有一个儿子,叫粟寒生,生于1947年。 1968年时,参加了东海舰队,成为扫雷舰大队380舰艇上的一名普通海员。常年生活在内陆的粟寒生,当时根本完全不能适...

​关于宝宝的斗图表情包合集|吓死宝宝了

73

关于宝宝的斗图表情包合集|吓死宝宝了 那就吓死宝宝了, 宝宝想要抱抱, 本宝宝要睡了,晚安, 宝宝很难过, 宝宝很伤心, 宝宝心里苦,宝宝不说。 宝宝心好累,但宝宝不说。...

​第一次去婆婆家,收到多少见面礼?最服第四个

​第一次去婆婆家,收到多少见面礼?最服第四个

194

第一次去婆婆家,收到多少见面礼?最服第四个 每个地方都有不一样的习俗,有的地方第一次见面,以表示对儿媳的重视,会包一个大红包给儿媳,也有的地方会送一些家传的老物件。...

​第三国际为什么又称为“共产国际”?

​第三国际为什么又称为“共产国际”?

99

第三国际为什么又称为“共产国际”? 第一国际成立 第一国际,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领导下,在1864年建立的国际工人联合组织。因为组织名称太长,人们就取它的第一个单“Intern...